鉅亨網  黃欣

1999年一個秋涼的日子,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(World Monuments Fund)總裁Bonnie Burnham走進北京紫禁城的乾隆花園。身為一個外籍人士, Burnham來到這裡的感覺,只能用中國版的埃及古墓來聯想。

乾隆花園是紫禁城中寧壽宮的一部分,自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就被封閉,沒有對外開放過,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進入。而其中,被稱為紫禁城內最奢華建築的倦勤齋,在這幾十年間,也成了一個無人到訪的儲藏室,顯得荒廢而衰敗。

倦勤齋建於1772年、清乾隆37年,仿西側建福宮花園中的敬勝齋所建造,左右相對。此處是雅好藝術的乾隆帝準備用做退位後的居所,更是他聽戲、消遣的地方。

倦勤齋屋頂覆綠琉璃瓦、黃琉璃瓦剪邊,前有出廊,檐下繪有蘇式彩畫,東西各接遊廊,與面對的符望閣相對、走廊相接,形成一個封閉的院落。

倦勤齋格局分東五間、西四間;東五間室內以竹黃和江蘇雙面刺繡屏風為主要裝飾,西四間則較特別,室內有耶穌會教士郎世寧(Giuseppe Castiglione)監製、 170平方公尺大的「通景壁畫」。一般認為,西四間的通景畫是郎世寧借鑒歐洲教堂圓頂畫與全景畫的形式後,移植到清朝宮廷中。

但當 Burnham第一次踏進這裡,空氣充滿霉味,地板、精致的家具,和書法雕刻的華麗牆板上,都覆著一層厚厚的塵埃。許多處壁紙都已殘破、絲綢的壁畫畫布則因為冷熱溫差過大而裂開,使畫布從牆上脫落。竹子搭成的窗板鬆脫,鑲嵌在家具的木材與玉石也散落一地。

《Los Angeles Times》 報導,當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嘗試向紫禁城故宮博物院接洽合作事宜時,令人驚訝地,是故宮對來自外國的資金與技術持開放態度,展開合作修葺倦勤齋的工作。

在維護歷史國寶方面,中國很少尋求西方人士的知識與協助。因此這次工程也被視為中國藝術工匠與西方專業合作的里程碑。在合作進行前,故宮官員曾先到美國耶魯大學Peabody Museum和其他幾個地點,直接參觀了解美國的文物修復技術。

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資深工程師王時偉表示,「紫禁城非常大…要做的事太多了,我們沒有那麼多精力、時間和金錢來處理這部份的工作。這也是第一次故宮博物院與外國組織合作來進行設施的修復。」

倦勤齋修繕工程耗資 300萬美元,花費 6年時間終於完成,即將於明(2009)年再度對外開放。而倦勤齋合作的成功,也讓兩方即將展開進一步修復乾隆花園另外26處樓閣與 4個花園的工程。

在紫禁城宮殿內進行修復工作,壓力可想而知。倦勤齋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築,它的修復工作有如修復巴黎聖母院一樣重要。

倦勤齋最令人矚目的是室內頂棚及西牆、北牆上滿繪的圖畫。這些貼在牆壁上的圖畫被稱為「貼落」,取其可以貼上、也能落下之意。一般貼落可能有半面至整面牆的大小,它以壁畫的方式呈現,製作與更換也比直接畫在牆上的壁畫更方便。

但倦勤齋西四間內貼落的特色,是西牆、北牆、天頂上的畫面景物連成一體,由較小尺寸的貼落拼接成完成的龐大圖畫。以歐洲透視筆法畫出的風景,皆模擬北京近郊實景,且畫面邊緣與室內裝飾也相互連接,看來有向外延伸的空間感。

修復壁畫是個很大的挑戰。2002年工匠與專家們開始進行修復作業時,史蹟保存專家小心仔細地清潔每一片鬆脫的壁紙,還有從牆上脫落的壁畫,將它們個別封在塑膠袋中,並妥善地標示起來。很快地,裝有壁紙殘片的袋子就達到 3.5萬個之多。

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副總裁Henry Tzu Ng說,倦勤齋內每處細節都經乾隆親自監督,也曾頒下詔令,未來不可改動齋內任何一處。現在在修復過程中,發掘這些脫落的壁物、精美的文物、容器,皇帝生前所需的生活物件,給人一種非常特殊的感受。

有天,Burnham 打開一個放置在桌上的盒子,盒內是一尊玉雕佛像,讓她頓時有時光倒流之感。這是尊 200年前的佛像,但卻像是最近才被放置在這裡。

過去,中國畫家們與西方修士合作,在絲絹上為乾隆繪出紫禁城中獨一無二、寫實又優美的壁畫;今日,則是中國工匠們與西方專家合作,為故宮修復這個帝王生前的居所。

修復工程的結果不但令團隊兩方都感到很滿意,工程師王時偉則說,「我想乾隆皇也會很滿意。」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許文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